三千奇峰拔地起,八百溪流曲折行,隨著首屆省旅游發展大會腳步的日漸臨近,奇山秀水的國家首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必將再次矚目世界。然而,張家界只是湖湘文化彩鏈上的一顆珍珠,芙蓉國里盡朝暉!
就說醴陵吧,西山毓秀,淥水長流,東漢置縣。這一千年古邑,歷為吳楚要沖,且連通南北,其獨特的地理位置,帶來了商貿的繁榮,也造就了醴陵的人文淵藪。滿城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……
“老樹千年惟鶴住,深潭百尺有龍蟠。僧居卻在云深處,別作人間境界看?!?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曾經面對一棵千年古樟抒發幽思,這株古樹如今仍枝繁葉茂靜靜佇立在醴陵的千年學府——淥江書院。以千年之姿站立的一棵樹,她見證了書院里:宋代大儒朱熹和張栻的“朱張會講”、呂東萊的傳道授業;明代王陽明的二度來醴;清代左宗棠山長“經世致用”的教化,以及近現代以來,李立三、左權、蔡升熙、陳覺等在此求學而后走向救國救民之路……一棵古樟,以密密的年輪為磁盤,儲存了書院千百年來的文化故事。
同樣是香樟樹,亭亭如蓋在李立三同志的故居——芋園里的那一棵,訴說的則是醴陵令萬眾敬仰的紅色故事。1910年,青年時代的李立三和孫小山(革命烈士)合力在芋園種下了一棵香樟樹。這棵樹,不僅見證了他們的革命情誼,也見證了他們為“造一個光明燦爛的新世界”而甘愿拋頭顱、灑熱血的家國情懷。在醴陵這個革命老區,先農壇、東富寺留下了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的足跡;陳覺趙云霄革命伉儷寫下了催人淚下的兩封家書;抗日戰場上,左權將軍以身殉國……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不勝枚舉。
“玲瓏剔透萬般好,靜中見動青山來”。精妙典雅的醴陵瓷發祥于“洞天福地”醴陵溈山。古窯群、古作坊、古瓷泥礦井、古民居、車轍深深的古橋古道星羅棋布, 古色古香的溈山古村正在建設為“醴陵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”。如果說,溈山的每一塊瓷片都記錄著醴陵陶瓷產業發展的輝煌過去。那么徜徉在中國陶瓷谷,杯盤碗碟的異型建筑群以及谷內的醴陵陶瓷博物館,則可以讓我們穿越時空了解醴陵陶瓷產業的前世今生:清朝末年,首開先河設官立瓷業學堂、瓷業公司,獨創的釉下五彩瓷橫空出世,勇攀“東方陶瓷藝術高峰”;新中國成立后,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燒制生活用瓷,生產國宴瓷、國禮瓷及中南海、釣魚臺國賓館等場館的藝術陳設瓷……每一件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作品背后,都有一個醴陵瓷藝工作者匠心獨運、精益求精的故事,將其抱薪成團,便使得醴瓷窯火歷經千年生生不息,醴陵“陶瓷歷史文化名城”的牌匾浴火生成。
“淥水橋邊縣,門前柳已黃。人稀山木壽,土瘦水泉香”這是公元1143年,宋朝詩人范成大到醴陵時,作《題醴陵驛》的一首五言律詩。詩中所提淥水橋,就是被醴陵士紳陳盛芳看得比命還重的淥江橋。該橋興建于南宋時期,此后的800年間,20多次毀于水火以及兵災。鑒于該橋為商旅輪蹄南北交通的咽喉,屢毀屢修。最后一次修繕是1924年,由陳盛芳捐銀洋3.4萬元,田租250石,倡導籌資20余萬元,并任工程經理修建而成。該橋由康有為題寫橋名,南社創始人之一的傅熊湘(醴陵人)撰文并書寫橋碑文。為了這座橋,陳盛芳曾只身闖軍營,冒死進諫不讓國民黨兵炸橋“阻”敵。陳盛芳義薄云天的慈善之舉,至今為人稱頌。而在醴陵的歷史長河中,“希望發明一種方法使億萬人不得病”的科學家湯飛凡;被譽為“醴陵孔雀”的作家、教育家袁昌英……各類名人先賢尊師重教、孝老愛親、崇文尚德的故事不勝枚舉。
“君子以厚德載物?!蔽挥跍O口區、攸縣、醴陵市三地交界處有座山叫軍山,又名“君子山”。相傳,軍山起初和南岳衡山同樣高,雙方都有靈性,可以自行長高,也都想爭當南岳七十二峰的首領。于是,雙方約定以一周之內的白天為限比賽長高。由于衡山偷偷多長了三個夜晚,所以海拔遠遠高于軍山,成為首領。軍山因為堅守約定,雖然失敗了,但是風范可嘉,被稱為“君子山”。在醴陵,三刀石、留仙寨、姞仙村......很多地名的后面,都有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。
文化故事、紅色故事、產業故事、人物故事、地名故事……
這座城市,一橋一路、一村一寨、一草一木無不見證了漫長歲月中醴陵的滄桑變遷,承載了醴陵人不屈不撓,初心永恒的激情與夢想,記錄了百萬醴陵兒女生生不息,開拓進取的奮斗傳奇。所以,我的煩惱是:如果你游覽醴陵的行程只有三天, 醴陵滿城故事講不完怎么辦?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