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假期,醴陵要舉辦炒粉節!萬人免費吃炒粉!這條消息已經刷爆了朋友圈。那么問題來了,這份蘊含著湖湘文化、承載了游子鄉愁的美味醴陵炒粉,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在醴陵人的餐桌上的呢?對此,一位95后的小姑娘是這樣回答的:不是從清朝起就有的嗎?反正從我記事起,就有醴陵炒粉了。她的答案,令人莞爾。但是,這個簡單的問題,貌似很多年輕“粉絲”是不知道標準答案的。
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醴陵70后,我也在腦海中回溯,到底那一盤熱辣鮮香的炒粉是什么時候悄然滲透到我的生活中的。
70年代?白米飯能管飽就不錯了!
我的70年代是在鄉下度過的。我家是“半邊戶”。父親在城里的工廠上班,媽媽是農村的民辦教師。盡管家境相對鄉鄰來說,算是稍好一點。因為爸爸的口糧能定量供應,憑糧票購買。我家孩子又少,只有我和小弟兩個。但印象中,兒時的餐桌上,如果碗里能盛上滿滿一碗純粹的白米飯就是一件很令人開心的事了。記得那個時候,奶奶蒸飯時,總是要在米飯中夾雜很多的紅薯絲。那時交完公糧后,生產隊分口糧時,稻谷和紅薯差不多是三七分。不吃些紅薯絲飯,口糧是不夠的。我家尚如此,隊上還有勞動力不足的家庭,他們甚至需要找鄰里“移米”過難關。所以,在那個年代,誰還有閑情將珍貴的大米“折騰”成別的花樣呀?
80年代?食物逐漸豐富但難覓炒粉身影
80年代初,隨著母親城鎮戶口的解決,我們舉家進了城。相比從前,我們餐桌上的變化還是很大的。米飯再也不用夾雜紅薯絲了,偶爾吃吃,還是想嚼嚼薯絲的甜味。食物的種類、數量豐富了很多。那時,在爸媽工作的工廠,有個大食堂。食堂打飯的窗口旁邊有一塊小黑板,上面會把當天供應的早點寫上。作為要早起上學的學生,我們是食堂早點的???,為此那個水牌上供應的點心,至今都如數家珍:包子、饅頭、油條、油餅、爐橋酥……雖然這些點心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味蕾,但是,記憶中搜尋不到醴陵炒粉的身影。不僅大單位的食堂沒有,學校的食堂以及周邊的小商店、小攤販都不能為下午放學或者下了晚自習的學子,提供一份熱氣騰騰撫慰人心的炒粉。
90年代?夜市興起炒粉成標配
1991年夏天,走出校門的我突然發現: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醴陵人開始一天吃四頓了!——影視劇里香港、廣東人坐在大排檔宵夜的場景已經“拷貝”到了醴陵。
在醴陵城區(主要集中在東正街濱河路那一帶)悄然出現了一些夜市攤店。不過那時夜市上的菜品不是很豐富。大家宵夜主要是就著幾瓶啤酒嗦螺,然后再配上香辣毛豆,間或加上一碟炒粉。光顧夜市攤的,也大都是年輕人。大家圍著小桌子,一邊吃著喝著,一邊聊著天,在重口味的美食與肆意張揚的友情中消磨著漫漫夏日長夜。炒粉應該也就是從那個時候,進入大眾的視野,而且憑著取材方便、簡單易做、口感豐富、色香味俱全的優良品質,讓醴陵人一觸鐘情,進而成為醴陵夜市乃至早餐桌上的專寵。
為了印證我關于醴陵炒粉“身世”記憶,日前,我特意走訪了醴陵幾家老牌夜市店,他們給我的答案和我印象中的時間差不多:80年代末90年代初,因為有了機制米粉這一炒粉的主要食材,才讓醴陵炒粉從小眾的夜市攤起步,然后以狂飆突進的方式征服了醴陵人的味蕾,又占據了醴陵人的早餐桌。
從面世到現在,短短30多年,醴陵炒粉這道熱辣鮮香的經典小食已經融入了醴陵大眾的日常生活,成為了醴陵的美食符號和鄉愁記憶。但是,回溯醴陵炒粉的“出世”,誰又能說它不是醴陵人民生活水平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呢?